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科举为官指南第13节(1 / 2)





  杨云清提着考篮,慢悠悠的出去了,独留那些考生继续抓心挠肝,不得安静。

  出去后,到了下午,李高朗和王向松也回来了。李高朗见到杨云清坐在院子里的树下看书,上前问道:“云清,今天那个时间还没过半就交卷的人是你吧?”李高朗也是听出来的人说的,再加上那人描述了一下方位,他就猜那人是不是杨云清。

  “嗯,应该是我吧。大概是因为这次的试题以前做过相似的,所以就写的快了一点”杨云清不确定的说着。然后他又说了以前做的那篇有点相似的题目。

  “啊!那篇当时夫子说随便做不做,不做要求的,然后我就没做。要是早知如此,我就做了。”李高朗懊恼的想着。

  杨云清又问了王向松,王向松答道:“我当时是做了交由夫子批改过了,只是在考场上又想到了更好的,就重新做了一遍,耽误了些时间,所以出来的晚些。”

  李高朗听完,有些忧虑的说:“唉!我以后再也不偷懒了!只是不知道这次我能不能过。”

  杨云清见状,安慰道:“现在也只是第二场,后面还有一场呢!你现在先回屋去,把以往做过的文章好好再看看,专心准备下一场。还不知道结果怎么样呢,不要先丧了气。”

  李高朗听了,也明白过来了,立马啥话不说,蹭的一下窜进房间里,开始苦读了起来。

  看着李高朗这举动,外面杨云清和王向松两人也都笑了起来。

  第三场考试是考策论,连考两天,所以杨云清也不可能像前两场一样,饿着肚子撑一撑,不吃带进去被搜检的时候弄的稀碎的肉饼。或许有人会想到,那在考试之前吃的饱饱的再去不行吗?但是这样会出意外,因为考试过程中可能会想“如厕”。

  在科举考试中是允许如厕的,号舍的角落里就有一个小黑桶专供小解,但如果要大解,便不能了,因为这个大解的过程中会散发气味影响其他考生。这个时候,如果实在忍不住,那么就需要先摇动小铃,叫来巡考的衙役,之后还要将考卷交给监考官,接着在几个衙役和一位考官的监视之下去如厕,结束之后回来才能接着考。

  这些表面上看起来还算人性化,但是按照规定,考官会在出去如厕的考生卷子上盖一个黑印,然后再交给他们,这也被读书人戏称为“屎戳子”。而考官阅卷也自有一套不成文的规定,俗称潜规则,遇到这种盖有黑印的卷子,无论考生答得有多好,考官阅卷的时候也不会认真看。因为一来考官会嫌麻烦,心里对这个考生印象不好,二来觉得考生不重视考试,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这样一来,这个考生这场基本就算是废了。

  这种情况下,杨云清不仅需要在开考前注意饮食,提前排出污秽,而且还需要注意带进去的食物不能对身体有刺激,导致拉肚子,最后思前想后,杨云清带了一些糕点进去。糕点比起肉饼而言,就算隔了一夜口感也不会变化太大,也不会馊。

  隔了一日后,第三场开考了。

  一共只有两道题目。第一道为:“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这个大概的意思就是晋武帝司马炎他独断而最终灭吴统一天下,前秦苻坚独断却导致淝水之战失利最后亡国,齐桓公任用管仲而称霸,燕王哙任用子之而导致燕国大乱,他们用了几乎一样的方法但最后的结果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这一题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说它简单的意思就是题目很容易理解,总的来说就一个意思:“试着说一下专权独断的优劣”,说它难的原因就是此题可能涉及朝政,杨云清怀疑,这次出题的人是想借此引导考生对当今圣上过于信赖首辅而导致“独断”时局的注意和思考。而这样很显然,出题者内心中一定是反对当今首辅的所作所为的,不然就不会出这样一个题目。

  既然想清楚了这些,杨云清对该写什么该避开什么也暂时有了一些打算,只是该如何行文他还需要好好构思一会。接下来,他用了一个上午来草拟,到了下午的时候,他又列了一个纲,在素纸上草草写了一些,最后又删去一些对朝政评价过于敏感的话,然后才在考卷上落笔。

  最后一句话写完之后,杨云清看了看外面的天,已经略有些昏沉了,再过一个时辰大概就需要点蜡烛了,这个时候,他的肚子也早已饿了。杨云清拿出考篮中有些碎的糕点,就着热水吃了一些。只是当他吃完正收拾的时候,突然闻到了一股臭味,他反应过来后,赶紧撩起袖子捂住口鼻。

  这个时候,周围也有一阵埋怨声音传出来,还好过了一会那味道就散了,否则杨云清他也要受不了了。这种情况下,一般若是没有考生主动举报,考官也一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杨云清这个时候真的很想摇一摇那个考生的脑袋问道,他为什么不在家中提前准备好了呢!现在杨云清只感觉空气里一直弥漫着那种不可言说的味道。

  杨云清本来还打算接下来直接睡觉的,现在彻底没了心思。也顾不得形象问题了,他从衣摆上撕了一块布条,然后围住口鼻,系在脑袋上,而且杨云清还在想,这场出去了他到底要不要去庙里拜一拜,去去晦气。

  弄完,他也不睡觉了,开始看向下一道题目。下一道题有些长,题目道:“ 王者与民信守者,法耳。古今宜有一定之法。而孟轲、荀卿,皆大儒也。一谓法先王,一谓法后王,何相左欤?我国家之法,鸿纤具备,于古鲜俪矣……夫欲综核则情伪有不可穷;更张则善制有不必变。诚不知所宜从也。”

  第26章 去寺庙  这个题目它涉及的是法的去取……

  这个题目它涉及的是法的去取存舍, 这里考生要思考的是旧法如何承袭,良弊如何判断,出题的水准极高, 颇为棘手, 也可以直接说这道题目就是出题人在问策。杨云清没有想到在府试之中会遇到如此有难度的题目。当然,若是此题做的出彩, 也很容易从一众考生中脱颖而出。

  杨云清思索再三,主要确定了两个方向, 一个是立法理, 一个是仗理评法。想到这, 基本的思路也出来了, 这个时候已经是深夜,杨云清放下手中的笔, 打算明日再写,否则太困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思绪不清, 逻辑不通。

  号舍很窄,床板也不宽, 还好杨云清身量尚小, 斜着躺下把腿伸出去也不必蜷缩着, 若是一个成年男子, 那就需要憋屈地过上一夜了。

  第二天早上, 杨云清是被一声巨响惊醒的, 声音来源应该就是他附近的某间号舍。起来之后, 理了理衣服,杨云清一边蹲下用水壶中的水洗脸漱口,一边竖起耳朵听外面的动静。

  听了半天, 从外面衙役的只言片语之中,杨云清明白了发生了什么。原来是有一个考生,早上拿起水壶的时候,一时失手,将水壶摔到了地上,而且还将考卷弄湿了。这个时候,还隐约可听到一阵崩溃的哭声,之后杨云清又听到了一句:“肃静!”,这个时候连隐约的哭声也消失不见了。

  杨云清心里一边同情着那个考生,一边看了看手中的水壶,小心翼翼地给它放到了旁边,然后将手和脸擦干,才敢靠近自己的考卷。

  昨天晚上杨云清已经有了大概的思路了,但是现在他剩下的时间很足,所以他就先在素纸上完整的草写了一遍,“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惟其实事求是,而不采虚声,信赏必罚而真伪无眩……”,大概意思就是现代的以人为本,从百姓的角度出发,然后行法得当,旧法善用,接着又提出了一些比较实在的做法等等。

  洋洋洒洒写完后,杨云清才放下毛笔,甩了甩手腕。然后又将素纸上的墨汁吹干,拿起来通读了几遍,之后杨云清又用了一个时辰修改了一遍,满意了之后才将它誊抄到考卷上。誊抄的过程中,也已经有人开始摇铃交卷了,但杨云清依旧是不慌不忙,按着自己的节奏,一个字一个字的誊抄着。府试的时候可没有专人来誊录考卷,所以说一笔好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加分项。

  杨云清准备交卷的时候,已经到了下午,他出去以后,刚好遇到了王向松,因而两人一路上就试题讨论了一番,最后双双发出感叹,这次试题比起往年是真的难。

  府试的这几天,杨云清怕不小心染上风寒,一直没有沐浴,在那间小小的号舍里呆了这么长时间,杨云清感觉自己都要馊了,现在终于考完了,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小厮烧水,然后好好泡一泡,舒缓一下。

  洗完澡,杨云清坐在凳子上自己拿着毛巾用力的绞着头发,然后就听到了一阵脚步声。他抬头一看,发现是李高朗。

  “云清,明日我要和爹娘去这府城的游灵山上的歙(she)永寺去拜一拜,听人家说寺里的香火很盛,许愿很灵的,我娘他们还想给我求一道符,保佑我这次拿个好名次。而且游灵山上现在开满了桃花,景色也不错,你要不要也一起去呀?”

  杨云清回想了一下这次府试他遇到的各种事情,也心动了,虽然他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但这是也想去寺里拜一拜,要个符,去去晦气,这也主要是求个心理安慰。

  “行,那明天我和你们一道去山上的寺里拜一拜。”杨云清回道。

  而王向松那边,李高朗自然也没忘记,也去问了一遍。王向松想着,爹娘一辈子也出过远门,唯二的两次就是上次和这次送他来考试,上次来的时候等到放榜也就回去了,这次怎么说他也要劝爹娘去山上的寺里逛一逛,所以现在听了李高朗的话后,也立马表示了同意。

  次日,他们一行人早早地就出发了。游灵山离他们住的地方不是太远,大概半个时辰就到了。还未走近,便可看见山脚下那挤挤攘攘的人群,还有着各种摊贩。

  上山的人中,除了一部分只是为了到寺里拜一拜,还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为了这满山的桃花来的。桃花的花期本就短,前前后后加在一起也不过十天而已,而现在正值花期,所以山上的人比起以往多了不少。

  杨云清上山后,不禁身心放松,虽然周围有着不少人,但是空气还是十分的清新。山上的桃花开得十分喧闹,放眼望去,满目除了这些成片的桃花,再也放不下别的。走在山间,没有一会,身上就落满了桃花。

  祁县可没有这种景色,那边的山上种的也大都是常青树。他们一行人中除了杨云清,其他人也都被震撼到了,一直慢慢悠悠的看着这满片的桃花,连要去寺里求符的事都差点忘了。

  如果是在现代,估计这个时候纷纷都是拿出手机在那拍拍怕吧,势必要留下自己与这方美景的合影。可惜,这是在古代,如此美景,只能记到心里去,现在只有多看两眼,方能不留遗憾。

  美景也终有看尽的时候,到了中午,杨云清他们终于到了山上的歙(she)永寺。比起山下,寺里的人也更多些,但是寺庙很大,看起来不是很拥挤。

  在寺门口约定了一个时间回去后,杨云清他们一行人很快就在人群中分散开了,各自去庙里逛一逛。杨云清给了跟着的来福还有另外两个小厮一些钱,让他们自己逛去,晚上记得回去就行,然后接下来独自一人进了寺中。

  杨云清跟着人流,进了大殿之中拜了拜,上首的几座佛像,皆是双膝盘坐,手捏佛珠,他没有一个认识的,但也觉得宏大庄严。拜完之后他顺便求了一道符,符挺普通的,重要的不过是其代表的意义而已。杨云清接过后就把它放入了身上带着的荷包里,顺着人流出去了。

  “这位檀越,可是无聊了?现在也到了晌午,要不要到后面的厢房尝一尝我们这边的素斋?”一位身穿着素净僧袍的小师父走了过来,轻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