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节良渚遗址的概念界定





  在良渚文化研究的历程中,随着良渚遗址考古发现成果的不断更新,人们对良渚遗址及其位置和范围的认知是在不断深化的。对良渚遗址的概念界定和位置范围的认知,将随着良渚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得到持续深化和不断更新。

  一、良渚遗址的概念

  良渚遗址是本书的研究对象,对其概念的梳理有助于明确良渚遗址的内涵、研究的范围,也有助于更加清楚地认识和理解良渚遗址。

  (一)良渚文化遗址的定义

  我国古代国家历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国时期、王国时期和帝国时期。

  古国时期:距今5000多年,在我国的夏朝之前,即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时期,在我们现在生活的这片大地上,存在着像良渚古国一样的、“满天星斗”般的各个区域文明。这些古国彼此之间可能没有统属关系,在相互斗争和交往中不断发展。

  王国时期:在先秦时期,王国有了最高统治者,比如周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周天子实际控制地区只是在王畿一带,其他地区实行分封制,诸侯在法理上受制于周天子,这就是广域王权国家,即王国。

  帝国时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封建帝制一直在强化,并延续至清代,最后为中华民国所取代。

  良渚文化遗址是在距今5300年-4300年间的古国时期,位于今天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太湖流域的、以种植水稻为主、使用黑陶和玉器的良渚先民所创造的区域文明。据统计,迄今为止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有1000余处,广泛分布于江浙沪地区。它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同处于北纬30度附近,但它不同于以麦作和旱作农业为基础的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具有独特东方特色的古代文明代表。

  (二)良渚遗址的定义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址范围内的核心遗址,良渚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良渚遗址,并以最早发现地命名。施昕更先生在1938年出版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的卷首语中写道:“最后,我这样冥想着,良渚遗址初步发掘是完成了,而我还盼望第二次在良渚发掘的时候,在焦土瓦砾中,找出敌人暴行的铁证,同胞血和泪的遗迹,供世界正义的批判,这意义比较起来是更加重大吧!”

  良渚遗址不是单一的遗址点,而是由几百处遗址点组成的集群。在20世纪80-90年代,考古学家认为这些遗址点之间的关系密切,称之为良渚遗址群,但是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2007年,在良渚遗址群中发现了良渚古城遗址,这时考古学家认识到,所谓的良渚遗址群其实就是良渚古城遗址及其周边地区,包括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这是一套完整的大型城市系统所遗留下来的遗存。良渚遗址是杭州市余杭区境内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良渚文化遗址。[ 《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第二条,2013年11月22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13年12月9日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地、命名地、核心遗址,它既包括良渚古城遗址,又包括荀山遗址、汇观山遗址、姚家墩遗址等重点遗址。迄今为止,在良渚遗址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已确认遗址点300多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文物出版社2019年1月版,第478页。]。而良渚古城遗址又是良渚遗址的核心遗址,它包括良渚古城城址区、瑶山遗址、外围大型水利工程遗址等,是良渚文化遗址的中心,是良渚古国的都城所在。

  良渚文明是对以良渚古城为代表的、一个文化阶段发展水平的评价。一般来说,进入国家状态的文化,可以称之为文明。良渚遗址已进入古国阶段,良渚文化遗址可以称之为良渚文明。

  二、良渚遗址的位置及其范围

  良渚文化遗址位于环太湖流域,主要分为五个区域:以常州市天宁区寺墩遗址为代表的太湖以北地区、以上海市青浦区福泉山遗址为代表的太湖以东地区、以平湖市庄桥坟遗址、桐乡市罗家角遗址等为代表的太湖东南地区、以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太湖以南地区和以句容市丁沙地遗址为代表的宁镇地区。本书以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太湖以南地区为研究重点。

  (一)良渚遗址的位置

  良渚遗址地处的杭州市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倚天目山,南濒钱塘江,中贯东苕溪和京杭大运河,地理坐标为北纬30°09'-30°34'、东经119°40'-120°23',东西长约63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东面与海宁市接壤,东北与桐乡市交界,北面与德清县毗连,西北与安吉县相交,西面与临安区为邻,西南与富阳区相接,从东、北、西三面与杭州主城区接壤,是杭州通往沪、苏、皖的门户,区域面积约为1228平方公里,区政府驻临平街道。

  良渚遗址主要位于余杭区中部的瓶窑镇和良渚街道,由分布于约114.1平方公里[ 此处指的是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申报区划面积。]范围内的良渚古城遗址、瑶山祭坛与贵族墓地遗址、汇观山祭坛与贵族墓地遗址、姚家墩聚落遗址、荀山聚落遗址和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等6片遗址密集分布区组成。地理坐标为北纬30°22'-30°26',东经119°56'-120°03'。东面与仁和街道接壤,北面与德清县毗连,西面与径山镇为邻,南面与仓前街道和杭州主城区交界。这里河湖纵横,湿地遍布,树林茂密,是江南的鱼米之乡。

  作为良渚文化核心遗址的良渚遗址为什么会选址于太湖南岸,而不是位于环太湖流域地理位置的中心地带?这有其深刻的原因,主要与资源、交通、安全和观念等因素有关。一是对玉石资源的控制所致。与上海市和江苏省的良渚文化遗址不同的是,良渚遗址位于太湖南岸的“c形”盆地北侧,靠近天目山系,即《山海经》中所称的“浮玉之山”。因为良渚古国是依靠玉器所代表的宗教来统摄人群的,对良渚先民来说,玉器不是一般的工艺品,而是承载了特别重大的功能,所以对玉矿的控制是与良渚文化时期的宗教密切相关的。在良渚文化时期,玉矿是一种特殊资源,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矿。近年来,经过考古调查,已经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玉矿的一些线索,在良渚遗址的西面山区,发现了含有透闪石的玉矿,在良渚遗址的西南面山区,也发现了蛇纹石的玉矿。地质学家认为,在浙江省境内,能够产玉的地区只在浙皖赣交界处的小范围区域内,浙南地区的庞大山体不具备产玉的地质条件。二是对水运交通的需求所致。经过考古调查,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石大多产自良渚遗址西部的山区,而良渚文化时期尚未发明轮式交通工具,也没有马匹等畜力可以使用,木料和石材基本上都是通过水路运输。现在的瓶窑镇在历史上是水路码头,交通比较方便,也从客观上印证了良渚文化时期水运交通的发达程度。三是对良渚遗址安全方面的考虑所致。浙江省境内,钱塘江以南地区基本上都是山地,这就意味着没有大规模的人群聚集,良渚古国不用担心有强大的势力从南部进攻,它只要防守从北面来的强敌,因此良渚遗址选址于太湖南部的“c形”盆地北侧。四是从“居中”观念进行规划所致。良渚古城并没有建立于山体之上,而是建于山体之间,北、西、南三面均距山体3公里,东面是开阔的平原,这说明当时规划建设良渚古城时,可能就有一种“居中”的规划观念。

  在各种有利因素之外,良渚遗址选址于此的最大风险在于良渚遗址位于亚热带季风区,西部山地是浙江省暴雨中心之一,年降雨量达到1600-1800毫米。雨季经常山洪暴发,成为巨大的灾难。而旱季则经常断流,作为最主要交通运输手段的水运断绝。因此,良渚先民才会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筑坝建城,创造灿烂的良渚文化。

  (二)良渚遗址的分布范围

  经过80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目前,已发现良渚遗址点300多处。对良渚遗址分布范围的认知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良渚遗址最早的考古发掘报告《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中,施昕更先生认为,杭县远古文化遗址,发现地点可分为三大区,重要遗址位置及其附近地形与交通的关系甚为密切。他从杭县第二区境内所发现的10余处遗址[ 施昕更先生发现的杭县第二区10余处遗址分别是良渚横圩里、良渚棋盘坟、良渚茅庵前、良渚朱村兜、良渚荀山前后、良渚许家兜、良渚近山前东、良渚横村塘、良渚大雄乡、长明桥钟家村、长明桥金家衖、安溪后湖村及瓶窑镇宋村一带。引自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浙江省教育厅1938年6月版,第6页。]谈起,认为“各分布地点排列起来看,他们范围是非常广袤而散漫的,我们还没有经过大规模详细的发掘工作,每一区遗存的真确范围,却无从知道,而依遗址分布的大略情形看,以上一至八为杭县第二区良渚乡一带,分布范围可达纵约三公里,横约二公里之间,十至十一为杭县第二区黄湾乡一带,分布范围横达一公里纵达半公里之间,其他毗连各地,含文化遗存者尚多。现在可以说,遗存的范围,是散漫不整齐的,或者相互参差的”[ 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浙江省教育厅1938年6月版,第6页。]。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反山遗址、瑶山遗址被发现之后,考古学家注意到良渚遗址密集分布的群体特征,将其视为由生产力发展、人口增长、生存空间扩大、社会组织改变而产生的聚居区。当时已知的良渚遗址点约40多处,主要有反山遗址、瑶山遗址、吴家埠遗址、桑树头遗址、黄泥墈遗址等。这些遗址分布在3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遗址之间紧邻相连,至多相距二三公里,因而被认为是良渚文化“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部族聚居中心之一”。1996年纪念良渚遗址发现60周年之际,良渚遗址点数量为55处,良渚遗址的分布范围以吴家埠遗址为西界,吴家埠遗址经天目山余脉至羊尾巴山遗址为北界,羊尾巴山遗址至师姑坟遗址的连线为东界,小运河(良渚—庙桥港)为南界,经浙江省测绘部门计算,这一范围的实际面积为33.8平方公里。由于良渚遗址数量增加有限,且都在原有遗址范围之内,这一面积实际上也是最初认定的良渚遗址分布范围。

  第三阶段:21世纪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专人对良渚遗址进行全面调查,通过分区分阶段调查,共确认各类遗址点135处。在良渚遗址点数量成倍增长的同时,这项调查也使良渚遗址的南界有了重大突破,真正扩展到了大雄山及大观山丘陵的北麓,南端的马山遗址就在南部丘陵之一的城隍山坡脚,而西部由于塘山遗址的确认也推到了毛元岭附近。至此,良渚遗址的分布范围与良渚遗址群的聚落范围基本达到了统一。经测定,良渚遗址分布区的地理坐标为东经30°22'-30°26',东经119°56'-120°03'。

  第四阶段,随着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在2013年11月公布的《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中,良渚遗址保护区划面积共计约为111.53平方公里,其中保护范围面积约为42.03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面积约为35.73平方公里、环境控制区面积约为33.77平方公里[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规划文本》,2013年8月版,第50-51页。]。2015年,公布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考古新发现后,良渚遗址保护区划范围覆盖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特别是2017年划定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范围后,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申报区面积约为14.3平方公里,缓冲区范围包括部分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控制区,面积约为99.8平方公里,合计约为114.1平方公里。

  目前,根据良渚遗址考古发现的不断更新,《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良渚遗址分布范围及其保护区规划范围将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人们对良渚遗址分布范围的认知也将越来越清晰、明确。